〖知网学位论文自助检测〗 〖万方论文自测, 适合前期修改〗 〖论文中期gocheck自助检测〗 〖期刊投稿论文--自助检测〗
〖VIP享500G数据分析视频〗
〖spss21软件赠4大超值视频〗
〖超星视频批量下载〗
〖知网数据校外下载〗
高考状元笔记
【海量spss视频淘宝店铺】
〖视频:一步一步学会AMOS〗
〖视频:一步一步学会lisrel〗
〖AMOS视频观看〗
〖lisrel视频观看〗
〖社会网络视频〗
〖 PLS-Graph视频〗》
〖Amos 21.0 永久授权号〗
〖手把手用AMOS写论文〗
〖获取金币方法〗
【论坛在线充值】
返回列表 发帖
1# wgb01

我只说五句话:
1、两种方法都是有偏的。因此无所谓适合不适合
2、第二种方法,应当是基于回归的,而不是SEM的
3、如果你两个变量的因子分析的结果非常好,建议采用第二种方法
4、第一种方法的参考文献有,第二种因为方法太普通了,找不到权威的参考文献。
5、我的话完了,欢迎大家补充

TOP

显变量和潜变量可以在同一个模型中出现,相关的书籍中有~

TOP

8# 096001

你说的还是观测变量相乘后基于SEM的方法,但是看楼主的意思,好象是要用因子得分相乘后作为观测变量的方法
前者的文献很多,后者,我还真没看到过相关的方法。
btw: 纠正我以前的一个说法,用SEM处理调节变量,除了分组之外,确实还有别的方法。

TOP

我现在就是这样做的啊,温忠麟\吴艳的文章有证明过的.我现在是捆扰结果验证的,问题,是否交互项与因变量系数通过验证就证明调节作用了。如果假设是正的,系数为负并且显著的话,应该也没通过过。如何说明调节作用强弱呢。

TOP

最好有相关这方面的论文,或是文献,特别是实际造作的论文,不知道有没有人提供下。我看到温的一个课件,但没有看到论文。

TOP

返回列表

站长推荐 关闭


结构方程模型专题(1-13)

结构方程模型专题(1-13)


查看